Passo 27: Study Chapter 13

     

探讨马太福音第13章的含义

Vedi informazioni bibliografiche
The Sower, by Vincent van Gogh

第十三章

翻译:觉醒


重生的比喻


1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2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这一个情节以“当那一天”(马太福音13:1)这句话开始。这一天仍然是安息日,耶稣仍然在积极作工。但这次祂不是在医治众人,而是在向他们传道:“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马太福音13:2

从属灵的角度来看,上一个情节是讲说重生的重要性。到了这一个情节,耶稣讲了七个比喻,描述了祂称之为“先知约拿的神迹”的过程。这七个比喻描述了我们应该寻求的唯一真正的神迹——重生的神迹。这是一个我们既能理解也能参与的神迹,因为这是使我们从属世(natural)变得属灵的神迹。

耶稣用七个连贯无缝的比喻,来具体揭示这个神奇的过程。 1


撒种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一个比喻


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

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9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10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11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1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13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14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15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16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17 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18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19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20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21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22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23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重生的过程开始的方式与生命开始的方式相同,即在肥沃的土地里撒下一粒种子。正如耶稣所说:“看哪,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马太福音13:1)那出去撒种的就是神,祂所撒的种子就是圣经的真理。有时,这些种子落在路旁,还没有生根,鸟儿就把它们吃尽了。这是当人们不理解圣经时所发生的情形。种子还来不及生根很快被“飞鸟”叼走了;在这里,“飞鸟”表示飞进我们脑子里的不实的幻想,我们猜想出一些扭曲的、自私自利的观点,去曲解圣经的真实教导。

还有一些种子落在石头地上。尽管土不深,这些种子很快就生根发芽了。但是,当太阳出来时,它们很容易就枯萎了。这是比喻我们最初领悟圣言,为获得新的见解而感到兴奋的时候。但是,当熬炼和试探来临时,我们无法忍受酷热。我们还没有把这些新的教导存在心里。因此,由于心里还没有根,我们无法忍受熬炼的酷热。我们的信心干涸了,枯萎了。

还有一些种子落在荆棘里。当荆棘长起来的时候,新的作物就被窒息了。这代表我们被世上的思虑和财富的积累所困住的时候。这些物质上的忧虑堆积起来,直到我们完全专注于世俗的生活,很少关注天堂。世俗的思虑扼杀了我们开始新生活的可能性。

然而,有些种子落在了好地上。这代表我们听了圣言,明白了,并照着遵行时所发生的情形。这些是“落在好地里并结出果实来”(马太福音13:8)的种子。

这个简单的故事通常被认为是“比喻中的比喻”,讲述了重生过程的第一步。主是“撒种的人”,祂在我们心里撒下良善与真理的种子。我们是否照料这颗种子,滋养和培育它?我们是否经常用真理浇灌它?我们是否经常用仁爱之举的温暖阳光照耀它?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以谦卑的心地接受了它?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踏上了灵性发展之旅的第一步。


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二个比喻


24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25 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26 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27 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28 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29 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30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耶稣接着讲述了第二个比喻。该系列的第一个比喻强调神撒下好种子,第二个比喻则强调仇敌撒下坏种子。好种子将长出麦子,麦子会被收进仓里;坏种子将长出稗子,稗子会被捆成捆,留着烧(马太福音13:24-30)。我们要注意,耶稣并没有立即解释这个比喻。在最简单的层面上,众人中的良善者可能认为这意味着人们既接受了好种子,也接受了坏种子,也就是好的观念和坏的观念。他们也可能认为这意味着好的观念会产生好的结果,坏的观念会导致坏的结果。

对于那些还没有能力进一步理解的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但门徒想要知道更多。他们说:“请把田里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马太福音13:36)耶稣便接着告诉他们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马太福音13:37)到这个时候,门徒的头脑中不可能有任何困惑。祂和他们同在的时间已经够长了,也经常向他们提到“人子”;他们知道祂指的是祂自己。耶稣曾说:“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8:20);“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马太福音9:6);“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马太福音11:19);然后,最明显的是,祂说“人子就是安息日的主”(马太福音12:8)。

因此,对门徒来说,很明显,那撒好种的就是神圣的传道者耶稣。是耶稣亲自在人的心中撒下真理的种子。接着祂又说:“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马太福音13:38-40

现在耶稣又提到人子:“人子要差遣天使,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13:41-42)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部马太福音中,越来越大的权柄被归与人子。起初,衪“没有枕头的地方”;之后,祂“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现在,在本情节中,祂甚至有权柄管理天使:“人子要差遣天使。”在耶稣逐渐揭示祂的真实本质方面,这又是戏剧性的一步。

在耶稣逐渐揭示祂的神圣身份的同时,祂也逐渐解开了圣言的内在含义。在这个更内在的层面上,耶稣揭示了有关重生过程的奇妙真理——如果我们要经受不可避免的试探和争战,从而获得重生,这些真理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过程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惟有神撒下好种子——天国的真理。但是,从我们自己遗传的罪恶和自私的兴趣中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立即侵入了我们的头脑。这就是将稗子撒在麦子中的“仇敌”。我们现在处于“属灵的平衡”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在属天的情感和真实的思想与自私的兴趣和错误的思想之间做出选择。

同样有趣的是,仇敌是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撒下稗子(邪恶的欲望和错误的思想)的。这又一次提醒我们保持灵魂的觉醒,不让仇敌有任何侵入的机会。这也是呼召我们反思,为什么对于主在我们生命里的临在浑然不知,如同“睡着了一样”? 我们可要提高警惕,不让稗子进入我们的园子。


芥菜种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三个比喻


31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32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该系列的下一个比喻讲述了重生过程的第三步。耶稣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马太福音13:31-32)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说明了好种子是如何繁殖,产生越来越多种子的。良善的观念会产生更多良善的观念。一点点真理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芥菜种代表我们每个人在开始灵性发展的过程时所拥有的少量良善与真理。它被认为是“小”的,因为我们仍然相信我们所思所行的良善都是出于我们自己。一开始,神允许我们以这种方式思考,因为它能产生学习真理并行善的兴趣——即使它可能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我们享受学习真理和行善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相信自己既聪明又善良,我们喜欢人们注意到这一点。这就是重生初期的情况。这是重生过程中正常而自然的一部分。 2

随着我们行更多的善事,了解更多的真理,这棵树越长越高。渐渐地,人被越来越崇高的真理和越来越内在的情感所触动:“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马太福音13:323

所有这些都代表真理和良善在我们灵性成长过程中的繁殖和增长。我们在这棵曾经只是一粒小小芥菜种的树上越升越高。然而,我们仍然坚持认为,这些崇高的真理和内在的情感都是出于我们自己。仍然有一些我欲和个人荣耀的成分必须被识别和移除。这就引出了重生过程的下一步。


面酵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四个比喻


33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34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35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秘的事说出来。

36 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37 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39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40 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41 人子要差遣天使,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43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耶稣现在讲述了该系列的第四个比喻,祂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马太福音13:33)听耶稣讲道的人并不明白祂在这个简短比喻中所指的一切,但他们很可能得到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天国是一个日臻完美的地方。正如良善的观念会产生更多良善的观念一样,良善的事物会像热面包一样不断膨胀。

在更内在的层面上,面酵的比喻讲述了所有愿意重生的人经受试探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们所获得的真理(撒种的比喻、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以及芥菜种的比喻)必须在试探的火焰中受到考验,好叫我们知道,若离了神,我们什么也不能做。这是我们灵性发展过程中的第四步。

在这个背景下,“酵”代表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会攻击我们从神所接受的真实观念。当这些错误的观念与真实的观念发生冲突时,发酵的过程就开始了,这代表了我们正在经历的试探和争战。在发酵过程中,被激活的酵母会释放出令人不快的气体。这反过来又会导致面包的隆起。最终,气体被驱散,留下一个美丽可口的发酵面包,可供享用。酵母仍然留在面包内,但它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活跃。与此同时,它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同样,试探和挣扎促使我们看见并明白,我们凭自己不能行任何真正的善事。自我利益、自我兴趣和自我意志都必须被驱散,就像令人不快的气体一样,只留下行善的愿望,因为它是好的,无需任何赞美、认可或回报。这是因为我们开始明白,一切良善都是出于神,没有一样是出于我们自己。这就是试探的目的,让我们变得理智,以至于真诚地相信我们没有任何功德。 4 一直在驱使我们的自我兴趣,特别是需要被承认、认可、尊敬或报答的意念,变得越来越不活跃,就像面包中的酵母一样。

当我们进入这种状态时,我们已经准备好为他人服务而不考虑回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开始了。芥菜种长成一棵树,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的画面,描绘了真理在我们生命中的繁殖和增长——这是我们重生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阶段。但在面酵的比喻中,当面包隆起来,变得越来越饱满时,我们看到了另一幅画面,即随着仁爱和服务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焦点,良善正在不断增长。正如面包滋养和支持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也在他人的生命里给予支持。

最重要的是,我们承认,我们所思想的崇高意念,所感受的内在情感,所践行的仁慈服务,都是源自神。因为我们明白神是藉着我们作工,所以我们无意为自己的“好行为”寻求功劳。我们就像“一块隆起的面包”——有温度、有营养,随时准备为他人提供食粮。


藏宝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五个比喻


44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在这种新的生命状态下,我们从圣经中寻找能帮助我们更充分地服务他人的真理。当心里存着爱并思考人生的用途,我们查考圣经时就会发现隐藏的宝贝:“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马太福音13:44

应该注意的是,比喻中的人买下了整块地:“他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这时候圣经的教导变得活生生的,我们看到它的确是稀有而奇妙的宝藏。我们不再满足于只了解一小部分。对真理的渴望,随着我们希望成为有用之人的愿望而不断增长。因此,我们喜欢学习越来越多的真理,渴望对整块地(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越来越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新的宝贝——也就是有助于重生,有助于更充分地爱神并服务他人的奇妙真理。


珍珠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六个比喻


45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46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当我们继续查考圣经时,我们发现了所有宝贝中最大的宝贝。它是一颗极其珍贵的珠子,被称为“重价的珠子”。如经上所记:“他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马太福音13:45

这颗重价的珠子是对神的正确认识,也是正确理解圣经的起点。当我们认识了神的真实本质时,圣经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比喻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新的意义,显示出神无限的爱和仁慈的怜悯。这颗重价的珠子是神真实本质的启示——一位具有神圣人性的神,祂眷顾每一个人,就像慈爱的父母眷顾孩子一样。这种知识是我们所能发现的最宝贵的知识。因此,在主的圣经中可以找到的所有宝贝中,这是最有价值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重价的珠子”。 5

当然,在主的圣经中有许多智慧的珠子。在这块地里有许多“宝贝”。但这颗重价的珠子是最有价值的宝贝,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其他珠子的内在美丽。在对神的正确认识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挖掘”藏在圣经字面意义“这块好地里”的宝贝。我们开始看到每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奇迹。正如通往天国的十二个门都是由珍珠做成的一样,对神的正确认识也是理解圣经所有其他真理的大门。随着我们悟性的增长,我们会看到所有其他的珍珠是如何串联起来,完美地排列在一起,以及每颗珍珠是如何在神的圣经中拥有自己的特殊位置的。正如灵魂命令和安排身体的许多器官、系统和细胞一样,对神真实本质的正确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圣经内在的完美秩序。 6

因此,我们对神的认识成了一块试金石,不仅检验我们看待圣经的态度,也检验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把神看成是易怒的、喜欢报复的,很容易导致我们为自己愤怒的报复行为辩护。把神看成是刚硬的、不宽容的、除非用祭祀来平息祂的愤怒,很容易导致我们为自己的苛刻和不宽容辩解,偏爱受人奉承和溜须拍马之举。 7

然而,一旦对神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再被那些教导引入歧途,以为神是易怒的,不宽容的,需要用祭祀来重新获得祂的恩惠。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古代以色列人相信神的愤怒只能通过把人献做祭品来平息。一位无限慈爱的神可能会生气,甚至厌恶祂的孩子,这种观念是人类理性所不能接受的。这是因为神是良善本身、慈爱本身、怜悯本身、饶恕本身。根据祂的本质,祂不会愤怒地看待祂的孩子,甚至不会向他们皱一下眉头。祂只要求我们遵守祂的诫命,相信祂给予了我们遵守诫命的能力。我们若如此行,就打开了一条道路,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祂赐给我们的天国的祝福。 8

因此,这颗重价的珠子就是对神以及神对我们的爱的正确认识。这是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是直接来自主,祂以不可思议的爱爱着我们。我们的生命不仅直接来自主,而且主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主在我们的生命中,特别是,如果没有主赐给我们的良善与真理,我们就根本没有生命。虽然我们的心会继续跳动,我们的肺会继续呼吸,但我们在灵性上是死的。

因此,对神的认识,更具体地说,对神如何通过耶稣彰显祂对我们的爱的认识,无疑就是这颗“重价的珠子”。一旦我们获得这种宝贵的认识,我们就会充满感恩。正如比喻中的生意人一样,我们会完全愿意变卖一切所有的。我们会完全愿意放弃一切私欲,以便获得神丰盛的生命和其中所包含的一切祝福。 9


撒网的比喻:关于重生的第七个比喻


47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

48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49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50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是的,主。

52 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


这就引出了本系列的最后一个比喻。耶稣说:“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13:47-5010

在这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比喻中,“网撒在海里”描述了我们每个人死后的情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善与恶、真与假、高尚的志向与自私的欲望的混合体。所有这一切被描述为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然后拉上岸来。然而,如果我们的心是正直的,如果我们真诚地渴望学习真理并照着真理行事,我们的错误信仰和被误导的欲望就不会对我们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神仁慈的引导不会在我们死亡时结束。

相反,在来世我们继续前行,依然是完整的人,只是没有物质的身体。根据我们今生所做的决定,我们还将继续学习,成长,并成为最好的自己。在继续为天堂做准备时,天使教练会指引和教导我们。他们会帮助我们逐渐抛弃错误的观念和虚荣的野心(因为我们的无知)。他们会教导我们新的真理,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真理作为接受神的良善的新容器,继续熟悉天国的生活。

最后,我们里面的善与恶将最终分离。到那时,邪恶与虚假将被分离出来,远离我们的意识,而我们里面的一切良善与真理将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这是灵性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从地球上开始,一直持续到永恒的过程。虽然我们永远不会重生到完全的地步,但我们会不断朝完全迈进,直到永远。 11

当耶稣结束这一系列的比喻时,祂对门徒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马太福音13:47)这个时候,他们简单而真诚的回答已经足够了。他们说:“是的,主。”耶稣没有质疑他们的回答,也没有检验他们的理解。相反,祂对他们说,现在他们就像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士:“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马太福音13:52

圣经学者大多同意这是指希伯来圣经(“旧”)和耶稣的教导(“新”)。但它也可以指圣经的文字(“旧”)和圣经的精神,后者随着主揭示越来越多的内在真理而不断更新。当新的和旧的被视为一体时,这些教导就包含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在我们继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引导、保护和祝福,直到永远。 12


“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呢?”


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55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

56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57 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当耶稣讲述七个关于重生的比喻时,祂面对的是乐于接受的听众。但到了下一个情节,情况发生了变化。祂回到了家乡拿撒勒,这里的听众远没有那么乐于接受。事实上,他们充满了怀疑、疑虑甚至敌对情绪。

这是在祂自己家乡一个会堂的场景。祂进了会堂,试图教导他们,但他们却不领受祂的教导。他们看不到祂的神性,无法想象祂的智慧和能力是从天上来的。他们反倒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马太福音13:54)他们的问题不是出于尊敬和敬畏。相反,这是一句轻蔑的话,因为我们读到:“他们就厌弃他。”(马太福音13:57)他们仍然认为祂是木匠的儿子,是马利亚的儿子,是五个兄弟中的一个。

门徒的乐于接受,以及他们简单的回答“是的,主”,与拿撒勒人的厌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之前的情节中,耶稣告诉宗教领袖,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先知比约拿更大”,而且祂的智慧“比所罗门更大”(马太福音12:42)。虽然耶稣确实是一位比约拿更大的先知,但祂也明白,“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马太福音13:57)。“因为他们不信,他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马太福音13:58

耶稣在拿撒勒被厌弃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可能下意识地拒绝祂。最初阅读圣经的时候,字面的故事可能让我们感到孩子般的喜悦,但我们可能会仅仅局限于把它当作一本故事书。我们还看不到圣经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比喻,可以被打开通向永恒,也看不到神的圣经是一块藏满宝贝的田地。如果只是把它视为一本故事书,也许是令人愉快的,但不是神圣的。这就是把它仅仅视为一本关于“木匠的儿子”的书,把耶稣仅仅视为“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圣经的神圣性,将导致我们无法从圣经的教导或耶稣的话里得到启发。因此,如果我们不信,神就不在我们里面行大能了。 13

Note a piè di pagina:

1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 203:“所有的重生都靠主,藉着信仰的真理以及照着真理生活而实现的。”

2属天的奥秘 4145[2]:“每个正在重生的人首先是处于中间的良善,以便被引入真正的良善与真理。但是,当它起到这种作用以后,中间的良善就被分离了,人被带入更直接流入的良善。因此,正在重生的人是逐步分层次被完善的。例如,正在重生的人起初相信他所思所行的良善都是出于自己,因此应得到某种回报。因为他还不知道,也不理解良善可以从其他来源流入,却以为除非他应该获得回报,否则不会去做,因为他是凭自己行了善事。如果不是从一开始相信这一点,他永远不会行任何善事。但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被引入行善的情感,也被引入有关良善和功德的知识。当人们以这种方式被引入行善的情感,他们便开始产生不同的观点和信念。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思考并相信良善都是从主流入的,而他们自己所行的善不具任何功德。最后,当他们处于乐意行善的情感中,他们会完全弃绝自我居功,甚至对它产生厌恶,并因为良善而被良善所感动。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良善就会直接流入。”

3. 大多数译本是说“空气中的飞鸟”或“天空的飞鸟”,但史威登堡将其译为“天堂的飞鸟”(birds of the heavens),因为它与更高的思想相对应。译为“空气”或“天空”的希腊语是οὐρανοῦ(ouranou),可被译为“空气”、“天空”或“天堂”。在高空飞行的鸟类往往具有更敏锐的视力和更广阔的视野。由于它们的“鸟瞰视野”,它们通常对应人类的更高思维能力。见 属天的奥秘 5149[3]:“‘飞鸟’表示属于理解力的事物,如思维、观念、推理、原则,因此表示真理或虚假......宿在枝上的‘天堂的飞鸟’表示真理。”

4属天的奥秘 2273[2]:“人战胜试探时,应伴随这样的信念,即所有其他人都比自己更有价值,且会认为自己是属地狱的,而不是属天堂的。因为在试探中,这样的观念会呈现在人面前。如果在试探过后,人们产生与之相反的观念,这表明他还没有战胜......就必须经历类似的试探,有时还要经历更严重的试探,直到他恢复理智,认出自己不配任何功德。”

5真实的基督教 184:“神圣的三一就像这颗重价的珠子,但是,当它被分为三个位格时,就好比一颗珍珠被分成了三份,从而被彻底地、不可挽回地毁掉了。”另见 真实的基督教 163:“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一位神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体的,就像我们的灵魂、身体和行为是一体的。”

6揭秘启示录 916:“对主的认识贯穿了所有教义,因此也贯穿了教会所有事物。一切敬拜皆由此得其生命和灵魂,因为主贯乎天堂和教会的一切事物,因此也贯乎敬拜的一切事物。对主的承认和认识之所以将圣经的所有真理和良善的知识连为一体,是因为所有属灵的真理都存在关联,你若愿意相信,它们的关联就像身体的所有肢体、脏腑和器官的关联一样。因此,正如灵魂将所有这些属灵真理按其秩序和关联连为一体......这颗‘重价的珍珠’就是对主的承认和认识。”

7真实的基督教 163:“在教会中,正确的神观就像圣殿中的圣所和祭坛,或像坐宝座的国王头上的王冠和手中的权杖。整个神学体系都基于此教义,就像整条链条系于第一环上。而且,如果你愿意相信的话,一个人在天堂的位置是根据他所持的神观而定的,因为它就像一块试金石,通过它来检验金子和银子,也就是一个人里面的良善与真理的性质。”

8真实的基督教 56:“由于神所愿无不为善,所以祂所行无不为善......由此可见,那些认为、乃至相信、尤其教导神会谴责人,咒诅人,把人送入地狱,预定一些灵魂永远死亡,喜欢报复、发怒或惩罚人的人,是受了多大的蒙蔽。祂甚至不能向人掩面或皱眉。这些行为有违祂的本质,而违反祂的本质就是违反祂自己。”

9详解启示录 1044[3]:“这颗‘重价的珠子’是指对主和主的神性的认识。‘他就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表示舍弃自我私欲[proprium],以便从主那里获得生命。”

10. 耶稣在用“比喻的语言”说话。“火炉”一词指以自我为中心的热切欲望,“咬牙切齿”指过分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激烈争辩。见 天堂与地狱 573:“地狱之火既指从我欲所流出的一切邪恶的欲望,也意味着地狱的种种痛苦。因为人被我欲驱动,必意欲伤害一切不恭敬、顺从、崇拜他的人。当愤怒、仇恨、报复之心爆发时,他们就凶残地攻击别人。当群体内的每个人都怀有这些欲望,又无外在的约束时(即对遭受法律惩罚或丧失名声、地位、利益、生命的恐惧),他们就以恶毒之心彼此攻击伤害......地狱之火指的就是这种残暴、折磨的行径,因为它们是欲望的必然反应。”

11. 关于这一阶段的完整和全面的描述,见《天堂与地狱》第二部分:“灵人界和人死后的状态”, 429-535。在书的这一部分,史威登堡将灵人界描述为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一个临时住所。在这里,良善的人有机会摆脱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阻碍了他们成为希望成为的人。由于他们是良善的人,所以他们热爱真理,很容易接受指导天使的引导,为天堂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邪恶的人拒绝一切教导,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他们最终放下虚伪的面具,露出真实的面目,进入一个人人自以为是的世界,一个充满争论和冲突的世界。在圣经的语言中,这种不断的争论和冲突被称为“哀哭切齿”。这不是一种惩罚,而只是一些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12圣经的字义与灵义 20:“圣经的一切神圣存在于其字义中,圣经灵义的神圣性不能够脱离了字义而存在。这就像房子没有地基......或像人体没有皮肤......或像酒没有盛酒的容器......神圣真理的一切大能存在于圣言的字义中,脱离了字义的灵义是没有能力的,但包含灵义的字义是有能力的。”

13. 当史威登堡访问一些来自地狱的魔鬼时,他问他们对十诫有什么看法。下面是对话的一部分,摘自 婚姻之爱 521[5]:“之后,我将对话转到更严肃的问题上,我问他们是否认为奸淫是一种罪。‘什么是罪?’他们回答说,‘我们不知道罪是什么。’我问他们是否记得犯奸淫违反十诫中的第六诫。他们回答说:‘十诫是什么?不就是教义问答手册吗?那本儿童手册跟我们成年人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