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探索《约翰福音》第 21 章的含义

原作者: Ray and Star Silverman (机器翻译成: 中文)

Photo by Quang Nguyen Vinh from Pexels

第二十一章


"跟从我"


1.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又向门徒显现,就这样显现了[自己]:

2.西门彼得、多马、加利利迦拿的拿但业、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和另外两个门徒在那里。

3.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要出去打鱼。他们说,我们也跟你去。他们就出去,直上了船;那一夜,什么也没有打着

4.到了早晨,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5.耶稣对他们说,小孩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6.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就撒网,后来因为鱼多,就没有力气拉网了。

7.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彼得说,是主

在上一章中,耶稣在复活后两次向门徒显现。在第一次显现时,耶稣用 "愿你们平安 "来问候门徒。然后,他委托他们奉自己的名前去,并对他们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为了使门徒们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耶稣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若赦免人的罪,人就赦免了。你们若宽容人的罪,人的罪就宽容了。 约翰福音20:19-23).

八天后,耶稣第二次显现,再次拜访了门徒,并重复了 "愿你们平安 "的敬语。然而这一次,耶稣直接对多马说,他对复活一直心存疑虑。"不要不信,"耶稣对多马说,"只要信"。然后,耶稣给多马看了他手上和身上的伤口。因为多马的灵眼已经睁开,他惊呼道:"我的主,我的上帝!"(约翰福音20:28).

在这最后一章的开头,写道耶稣 "又向门徒显现"(《圣经-门徒传》)。约翰福音21:1). 在复活后的第三次显现中,耶稣将向彼得、多马、拿但业、雅各、约翰和另外两个门徒显现。这七个门徒已经不在耶路撒冷了。他们现在聚集在提比哩亚海(加利利海的别名)。当彼得对他们说 "我要去打鱼 "时,其他门徒决定加入他的行列。经上写道:"他们出去,立刻上了船,当夜什么也没有打着。约翰福音21:3).

门徒们辛苦了一夜,却一无所获。这代表着我们在主的教导之外辨别真理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也代表着我们相信自己能产生爱的想法是徒劳无益的。只要我们脱离上帝的真理和爱,从自我出发去劳苦,我们的劳苦就是徒劳的。希伯来经文中写道:"除非耶和华建造房屋,工人的劳苦是徒然的。若非耶和华守城,守夜的枉然不醒。你们早起晚归,为吃的劳苦,也是枉然。诗篇127:1). 正如耶稣在告别演说中所说:"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做"(《圣 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5:5).

当我们徒劳无功、一无所获时,这些夜间状态代表着我们不知道上帝与我们同在,随时准备给予帮助。经上写道:"天亮了,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约翰福音21:4).

值得注意的是,门徒们没有认出耶稣,尽管这已经是耶稣复活后第三次出现在他们面前了。甚至当耶稣喊他们说:"孩子们,你们有吃的吗?他们只是说:"没有。"就好像在和一个陌生人说话一样。耶稣接着说:"把网撒在船的右边,你们就会找到一些。当他们照耶稣的话去做时,他们的网就满了。正如经上所写,"他们就撒网,因鱼多,网就收不住了"(见《马太福音》第 12 章)。 约翰福音21:5-6).


右边 "的意义


门徒们可能以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所需的一切。毕竟,他们有船、有网,还有满海的鱼。他们也是经验丰富的渔夫。然而,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同样,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所需的一切。然而,还是缺少一些东西。

只要我们从船的左侧思考和行动,我们就会依赖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意志力,而脱离上帝的指引和旨意。我们可能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做得很好。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徒劳无功。顽固的态度持续存在,我们失去了耐心,或者人际关系中的困难仍未解决。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响应主的号召,"把你们的网撒在右边"。这种新的定位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愿意接受上帝的帮助。这样,我们就从生活的自然维度转向了生活的精神维度。我们现在不再主要依靠自己和世界,而是主要依靠主和祂的话语。这包括将自我意志放在一边,以便我们可以自由地转向主,遵行祂的旨意。 1

当我们继续放下自我意志,在主的话语中自由地转向主并遵守祂的诫命时,我们心灵的内部就会被打开,从而看到主真理的众多应用。这些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属灵真理的更深见解,是与我们对主和邻舍的爱成正比的。因此,每当我们从船的右边--也就是从主的良善和真理--捕鱼时,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柔软,我们的思想就会被打开,看到我们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总会有神奇的渔获。 2

约翰意识到刚刚发生了一个伟大的神迹,转过身对彼得说:"是主!"(约翰福音21:7). 约翰突然意识到这是主的作为,这代表了对主的爱能够打开人的心灵。我们会突然发现,主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温柔地提醒我们向正确的方向撒网,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都要来自于主的爱和智慧。

每当我们这样做,让主引领和指导我们时,我们的内心生活和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奇妙的转变。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像诗人一样说:"这是耶和华所作的。这在我们眼中是奇妙的"(《诗篇》第 6 章)。诗篇118:23). 3


实际应用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如果我们仅仅依靠物质世界和世俗知识,我们最终会发现自己白费力气。这是因为物质世界及其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我们精神深处的渴望。尽管我们取得了世俗的成功,获得了知识,但我们仍然会觉得缺少了什么。在徒劳无功的漫漫长夜之后,我们可能会听到主遥远的呼唤,让我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这是在呼唤我们停止主要凭自己的意愿和理解行事,而愿意向主求助。这是从自然层面到属灵层面的转变。那么,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那些你从船的左侧钓鱼的时刻。这时,你应该停下来,深呼吸,然后 "换边"。这可以很简单,比如快速祷告,或者回想经文,或者只是记住主与你同在。当你这样做时,你的内心状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注意你的情绪、态度、语气和行动中这些神奇的变化。像约翰一样,准备好说 "是主"。 4


"来吃早餐


7. [续] 西门彼得听见是主,就赤身束上外衣,投在海里。

8.8.其他的门徒是坐船来的,因为他们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正拖着鱼网。

9.9.他们一上岸,就看见有炭火,火上放着鱼和饼

10.耶稣对他们说,把你们所打的小鱼拿过来

11.西门彼得上前把网拉上来,网里全是大鱼,有一百五十三条。

12.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来吃饭;门徒知道是主,就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

13.耶稣就来,拿起饼来给他们吃,又拿起小鱼来给他们吃。

14.这已经是耶稣从死里复活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了。

在上一情节的结尾,约翰认识到只有耶稣才能创造出如此神奇的捕鱼奇迹。因此,约翰惊呼道:"是主约翰福音21:7). 对彼得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他的直接反应是这样描述的:"彼得就束上外衣,因为他已经脱下了外衣,投在海里"(《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21:7). 从字面上看,彼得只是把外衣系在自己身上,起到把衣服系在一起并固定住的作用。

从更深层次上讲,"束紧 "自己的衣服是指在自己的内心谨慎地安排真理,为接受从主而来的东西做准备。因此,当彼得先束紧自己的腰带,然后急切地跳入海中去见耶稣时,这代表了一种井然有序的信心,这种信心已经准备好去见主并遵行祂的旨意。正如希伯来经文所记载的:"我必将神的救恩指示那正行正道的人。诗篇50:23). 5

当门徒上岸时,他们发现耶稣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早餐。经上写道:"他们一上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炭火上放着鱼和饼。约翰福音21:9). 当他们到达时,耶稣对他们说:"把你们刚打上来的鱼拿一些过来"(《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1:10). 作为回应,彼得把网拖上岸,网里装满了 "一百五十三条大鱼"(《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1:11). 这一大群鱼象征着我们信心的倍增和爱心的扩展,因为我们心中怀着主的爱,心怀对邻舍的仁慈,去做每一件事。 6

然后,耶稣对他们说:"来吃早饭吧"(《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1:12).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已经准备好了早餐。鱼和面包已经在热炭上烤好了。耶稣是一切真理和良善的源泉,他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真理和良善。他有他们没有烤过的面包,也有他们没有钓过的鱼。饼代表更深的爱,鱼代表新的真理。然而,他们需要尽自己的本分。因此,耶稣接受了他们带来的东西,并把它们放在火上烤。 7

把鱼带到主的火堆里,代表着我们谦卑地向祂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感谢我们在遵行祂的旨意的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每当我们这样做时,祂就会祝福我们的奉献,用祂的爱火将其填满,并加倍地还给我们。在这圣火面前,我们充满了虔诚的敬畏。就像多年前站在圣火前肃然起敬的门徒一样,我们意识到上帝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经上所写,"没有一个门徒敢问他'你是谁?约翰福音21:12). 当他们处于这种敬畏的状态时,耶稣来到他们面前,献上了热饼和烤鱼(见 约翰福音21:13).


"喂养我的羔羊


15.他们吃饭的时候,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是的,主啊,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喂养我的羊羔。

当耶稣邀请祂的门徒 "来吃早餐 "时,这代表了主邀请我们每个人从祂那里接受属灵营养的方式。但属灵的食物不仅仅是自己吃的,也是要与人分享的。因此,在吃完早餐后,耶稣立即转向彼得,就如何与他人分享这份属灵的养料给出了重要的指示。 8

当耶稣开始训示彼得时,他称彼得为 "约拿的儿子西门"(《约拿的儿子西门》)。约翰福音21:15). 在这本福音书中,"约拿的儿子西门 "这个名字的唯一一次使用是在第一章中,当时耶稣开始召集门徒,呼召他们跟随他。当时,耶稣第一次见到彼得,就对他说:"你是约拿的儿子西门"(《约拿书》第 6 章)。约翰福音1:42). 现在,在这段结束语中,耶稣再次称彼得为 "约拿的儿子西门"。

耶稣用彼得生前的名字,是在说每一个蒙召教导他人的人身上的一种特殊品质。所有的教导,尤其是奉主之名的教导,都必须出于对主的爱。这就是西门和约拿这个复合名字的含义,西门的意思是 "听",约拿的意思是 "鸽子",象征着爱、慈善和善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意味着从爱中聆听和遵行主的话语。只有达到这种灵性发展的境界,我们才有资格教导他人认识主。简而言之,我们只有从对主的爱出发,才能教导别人认识主--这种爱会随着我们努力遵守主的诫命而不断增长和发展。 9

在通过称呼彼得的生名触动了这一早期记忆之后,耶稣对他说:"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在文字叙述的语境中,耶稣要求彼得寻求比世间万物和感官享乐更高的东西。换句话说,耶稣是在问彼得,爱他是否胜过打鱼,胜过吃热饼,胜过吃烤鱼。实际上,耶稣是在说:"彼得,你爱我胜过这些自然之乐吗?你爱我胜过这些吗?

在个人层面上,耶稣也在问我们每个人类似的问题。他说:"你爱我胜过这些吗?""你是否更关注你的自然生活 而不是你的精神生活?""你是否忙于满足你的自然需求 而很少有时间去培养你的精神或帮助他人?""你是否被自己的忧虑所困扰 而忘记了让我通过你来工作?""你爱世上的事物胜过爱我吗?"换句话说,上帝要求我们爱祂胜过 "这些东西"。祂要求我们聆听祂的声音,跟随祂。 10

当耶稣对彼得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回答说:"是的,主啊,你知道我爱你"。耶稣接着说:"你喂养我的羊羔吧约翰福音21:15). 在圣经中,羔羊和羊指的是那些听到主的声音并跟随祂的人。正如耶稣在这本福音书的前面所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0:27).” 同样,主呼唤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触摸我们的纯真状态,唤醒我们稚嫩的记忆。这些纯真的状态会被主保留在我们体内,并与我们同在。在我们重生的过程中,主通过这些状态做工,使我们能够从单纯的自然生命过渡到属灵生命。 11

主在呼唤我们的名字时,会让我们想起祂带我们渡过难关、赐福给我们新的信任和感恩之心的那些时光。当我们处于这种感恩的状态,想起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特别是通过他人的仁慈,我们就会感到与主亲近,渴望遵行祂的旨意。这时,主就会委托我们喂养祂的羔羊。希伯来经文中写道:"祂像牧羊人一样照管羊群:祂把羊羔拢在怀里,紧紧地抱在怀里;祂温柔地领养那些有雏儿的羊羔"(《希伯来书》,第 6 章,第 3 节)。以赛亚书40:11). 12


实际应用


我们身上羔羊般的状态,就是任何最初愿意转向主并遵行祂旨意的人。这种愿望是一种需要喂养的纯真状态。那么,作为实际应用,请回想一下你充满敬畏的那些时光。也许那是你的心灵被神圣感触动的时刻。也可能是主的良善和真理通过他人临到你的时候。也许是来自亲戚、朋友或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也许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你伸出的援助之手。也许是对曾经关心过你的人的爱。让你温柔的回忆让你充满对主的爱和向他人伸出援手的渴望。喂养和滋润你内心的这些柔情--这些按照主的教导去做的纯真愿望。然后将你的善意付诸行动,从主在你心中的爱出发,去帮助和指导他人。正如耶稣所说:"喂养我的羔羊"。 13


"照管我的羊"


16.主第二次对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他说:是的,主,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牧养我的羊。

在这本福音书的前面部分,耶稣解释了门徒如何才能表明他们对他的爱。他说:"你们若爱我,就当遵守我的命令。约翰福音14:15). 现在,耶稣又说:"你们爱我吗......喂养我的羊羔"。耶稣用了三年时间在精神上喂养他的门徒。祂不仅开启了他们对诫命的理解,还赐给他们一条新的诫命,即彼此相爱,如同祂爱他们一样(见 约翰福音13:34). 现在是门徒们像喂养自己一样喂养他人的时候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继续彰显对主的爱。

耶稣现在第二次询问彼得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当彼得说 "是的,主啊,你知道我爱你 "时,耶稣说:"你去牧养我的羊吧"。(约翰福音21:16). 这里 "照料 "的希腊文是poimaine[Ποίμαινε] 。这个词有时被翻译为 "牧羊人",它所涉及的远不止是喂养。它还包括保护和引导。它包括牧羊人为羊所做的一切。因此,在第二步中,耶稣不只是说 "喂养我的羊羔"。他说,"牧养我的羊"。

这与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相对应。随着我们灵性的成长,消极思想和邪恶欲望会竭力攻击和摧毁我们跟随主、寻求主帮助的意愿。因此,我们必须成为内心羊群的牧羊人,精心照料主赐予我们的高尚思想和爱的情感。

这些上帝赐予我们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我们小心守护,免受属灵掠夺者的伤害。在圣经时代,羊圈是石头砌成的围墙,足够高,可以把羊挡在里面,把捕食者挡在外面。就像羊圈的石头保护羊群不受狼的伤害一样,主的话语中的真理也保护我们不受消极思想和邪恶欲望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十诫的神圣真理才被写在两块石板上。 14

值得注意的是,写在石头上的十诫主要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即不应该做什么坏事。这是因为精神律法教导我们,必须先避开恶,才能从主那里得到善。希伯来经文中写道:"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以赛亚书1:16-17). 当我们不做十诫中列举的坏事时,就会为主开辟道路,让他有能力行善,并洞察如何行善。 15

因此,好牧人不仅用主的话语真理保护主的羊群,还帮助开辟道路,让主带着行善的能力流入羊群。当主的爱流入时,我们最渴望的就是为他人行善。 16

在这方面,慈善可能包括为饥饿者提供食物、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或探望病人。但它还包括更多。它还包括我们所想的每一个充满爱的念头,所说的每一句善意的话,以及所做的每一件有益的事。当这些想法、言语和行为都源于在我们内心做工并通过我们做工的主时,它们就是真正的慈善。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彼此的好牧人,相互鼓励不作恶,同时激励彼此坚持行善。 17


"喂养我的羊"


17. 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主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他说:主啊,你知道一切,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喂养我的羊。

当耶稣继续询问和教导彼得时,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第三次回答说:"主啊,你知道一切。你知道我爱你。"作为回应,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吧"(《马太福音》第 21 章)。约翰福音21:17).

在我们灵性发展的这一阶段,我们已经开始经历主的良善和怜悯。随着我们继续以祂的良善和怜悯为食,我们的信心也在增长。我们在祂的话语中看到更多的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应用。意识到自己被主改变和改变了多少,我们现在就可以去喂养别人,就像我们被喂养一样。主所说的 "喂养我的羊 "不再是命令或委托。它们是我们内心的渴望。 18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三次提到要喂养祂的羊。而每一次,耶稣都会在劝诫之前问一句:"你们爱我吗?这是因为一切都始于对主的爱。这也是 "喂养祂的羔羊"、"照看祂的羊 "和 "喂养祂的羊 "的预备和装备。还应该补充的是,如果没有天真无邪、像羔羊一样愿意接受从神那里流进来的东西,没有真诚地向他人行善的愿望,就无法接受教导。


Agápē 和 phileō


耶稣前两次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他用的是希腊文动词agapaō[ἀγαπάω] 。这种爱通常被称为agápē,是一种不变的、无条件的、永远存在的爱。它超越了其他任何形式的爱。

但当彼得回答时,他用了phileō[φιλῶ] 这个词,意思是 "喜欢 "或 "有好感"。至高无上地爱上帝与仅仅对上帝有好感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在这本福音书中所看到的,彼得有时代表着信仰的高度,比如他宣称他永远不会否认主,他愿意与主同死。另一方面,彼得也代表着信心的衰退,比如他在一个晚上三次不认主。

在这些不认主的行为中,彼得代表了当信仰与爱和仁慈分离时信仰的软弱。相反,取而代之的只是喜爱或感情。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建立在对主的喜爱这一摇摇欲坠的基础上,那么它就会崩溃。艰难的时刻即将到来。先前对主至高无上的爱和对邻舍的仁慈,将被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和对世界的忧虑所掩盖。

当耶稣第三次问彼得同样的问题时,彼得的回答很有代表性。经上写道:"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彼得就忧愁了"。"爱 "这个字让彼得烦恼,他现在代表的是与爱分离的信仰,与生命分离的教义。没有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仁慈,信仰就无法生存。简言之,如果信仰与仁爱脱节,它就会灭亡。 19


实际应用


想想你生活中因为不得不做而做的事情。我们称这些事情为责任、职责和义务。例如,可能是晚上起来安慰哭闹的孩子、做家务、上学或上班、在会议上发言、帮助邻居,甚至是阅读《圣经》。从 "我必须做这些事 "到 "我想做这些事",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在我们灵性发展的历程中,当我们从出于顺服跟随主转变为出于爱跟随主时,我们就从不得不遵行主的旨意转变为遵行主的旨意。当我们达到这种爱的境界时,我们就经历了主在我们里面的旨意。那么,作为一个实际应用,下次当你有一项任务摆在你面前时,你通常会说:"我必须这样做",试着说:"我可以这样做 "或 "我想这样做"。然后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 "我必须做 "变成 "我可以做",再变成 "我想做 "时,你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是主在你里面建立新意志的方式--一种可以说 "是的,主,我真的爱你 "的意志。


Beyond Belief


18.阿门,阿门,我告诉你:你年轻的时候,自己束腰,愿意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等你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开双手,别人要给你束腰,把你带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

19.他这样说,表示他应当以怎样的死来荣耀上帝。说了这话,又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20.20.彼得转过身来,望着耶稣所爱跟随的那个门徒,就是晚餐时也躺在他胸前的那个,说:"主啊,出卖你的是谁呢?

21.彼得看见他,就对耶稣说:主啊,这是什么?

就像耶稣喂彼得饼和鱼,代表了上帝供应我们美善和真理的方式,他反过来敦促彼得喂养祂的羊羔,照看祂的羊,喂养祂的羊。耶稣继续对彼得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轻的时候,束上腰带,想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约翰福音21:18).

耶稣在这里指的是彼得和门徒们年轻时对使命的热情。尽管他们并不清楚耶稣信息的深意,但他们对跟随耶稣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多马和彼得都承认,他们愿意至死跟随耶稣(见 约翰福音11:16约翰福音13:37). 那时,他们会说 "主啊,我们爱你",而不仅仅是 "主啊,我们对你有好感"。

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的热情和对耶稣的爱使早期基督教会迅速发展壮大。此外,因为耶稣的榜样,他们知道爱和服务是首要的。因此,他们不争论真理,也不互相争吵。只要人们生活得好,他们就被视为 "兄弟"。对他们来说,彼此保持慈善的态度远比信仰问题上的争论重要得多。 20

在这方面,初期教会有一种非常自由的感觉。他们带着对耶稣生平和教导的记忆,带着对耶稣的挚爱,成为耶稣所赐予他们的真理的活使者。正如耶稣在传道初期对他们所说的:"你们若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1-32).

在他们做门徒之初,就是为了学习真理。"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道,就必作我的门徒。"过了一会儿,耶稣又对他们谈到了爱。他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然后,在告别演说中,耶稣又回到了他们如何才能成为他的门徒的主题,这一次他强调的是服务。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必作我的门徒。约翰福音15:8). 通过坚持真理、爱心和服务,这些人将证明他们真正成为了耶稣的门徒。

一切就是这样开始的。耶稣在他们面前时就是这样。但耶稣也知道这并不容易。因此,耶稣现在对彼得说:"等你老了,你要伸手,别人要给你束腰,背你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然后,叙述者补充说,当耶稣对彼得说这句话时,祂指的是彼得的死法。经文写道:"他说这话,是要表明他(彼得)将以怎样的死来荣耀上帝"(《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1:19).

在早期教会中,"你要伸出你的手 "这句话常常与钉十字架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话似乎是在预言彼得将殉道而死。尤其是后面的 "另有人要给你束腰,带你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更是如此。

彼得曾许诺要为耶稣而死,但后来又不认主,对于他来说,这个预言可能是值得庆幸的。从本质上讲,耶稣是在说,虽然彼得的信心起初是软弱的、动摇的,但最终它将是坚定的。彼得将不再否认耶稣。相反,他将勇敢地面对殉道者的死亡。通过这种方式,彼得确实荣耀了上帝。

彼得的成长为每一个从恐惧过渡到信心的人树立了榜样。当对耶稣教导的信心和对祂的爱结合在一起,产生对神不可动摇的信心、对祂带领的信任,并愿意跟随祂经历每一次考验和挑战时,人的灵魂深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耶稣在预言了彼得的死亡之后,立即说:"跟随我吧"。这就好像耶稣在对彼得说:"不管未来会给你带来什么,哪怕是殉道,也要跟随我。"


深入


像彼得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每天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放下自私自利的生活,从而开始为他人无私服务的新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将自己的认识提升到更崇高的高度。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超越我们旧的意志和低级本性的欲望,这样,新的意志和上帝赐予的欲望就会在我们心中诞生。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召过一种荣耀上帝的生活。

这个灵性重生的过程首先是悔改,然后是用上帝的真理 "束缚自己"。当我们这样做,用神的话语教导来武装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就活在了使我们自由的真理之中。我们 "随心所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远离这些更高的境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不再渴望自由地接受主的引领。相反,我们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在神圣秩序的法则之外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我们进入这种状态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 "自由了",但实际上,我们已成为低等本性的奴隶。

在灵性上,我们对爱上帝和爱邻居的真理视而不见,我们发现自己处于灵性的束缚之中。在这种自我封闭的盲目状态中,我们伸出双手,穿上低级本性欲望的衣服,被带到高级本性不愿去的地方。当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这段预言时,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话是如何对我们每个人说的,我们是如何失去最初的希望、梦想和愿景的。正如耶稣对彼得所说:"你老了,要伸出手来,别人要给你束腰,把你带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21

这个预言也适用于教会的兴衰。教会刚成立时,成员们对跟随主和彼此相爱感到兴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意是让人们更加相爱的教义却被重新解释或过分强调,导致人们分裂。教会里曾经充满了彼此相爱、彼此尊重的人们,现在却变成了激烈争吵和充满争议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 22

耶稣认为,当 "我信上帝 "变得比按照上帝的教导生活更重要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人们无视诫命,说 "信 "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不是回转向主,将遵行祂的诫命作为每日的功课,而是转向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信神无需努力,重生无需悔改或改革。

当信仰变得比仁爱更重要,教义变得比生命更重要时,"正确 "就成了虚假的神。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抱怨、批评和指责就会变得猖獗。这就是婚姻分崩离析、友谊解体、政府两极分化、教会组织衰落到只有信仰的原因。 23

可悲的是,此时的彼得在神的叙述中就代表了这种信心的衰退。当耶稣对他说:"跟从我吧"(《马太福音》第 6 章)时,他的信仰就开始衰退。约翰福音21:19), 彼得没有说:"主啊,是的,我要跟从你。相反,彼得转过身,看着约翰说:"这是什么?约翰福音21:21). 24

虽然彼得关于约翰的问题通常被翻译成 "这个人怎么样?",但希腊原文只是ti houtos[τί οὗτος],意思是 "这是什么?彼得问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远离主,也是在疏远本应与他亲密相伴的约翰。用圣经的语言来说,信仰就是与仁爱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记住,在整个福音书的叙述中,彼得的信仰是不一致的。虽然彼得是第一个承认耶稣是基督的人,但他也是第一个不认耶稣的人,而且是三次。在这最后一集中,彼得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他刚刚三次说他爱耶稣。但现在,当耶稣对他说:"跟我来 "时,彼得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转过身去。

这是一个警示故事。即使我们有坚定的信仰,也不能止步于此。最初对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之子的信心必须不断进步和成长,直到成为多马所说的 "我的主,我的神"(《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20:28). 然而,还有一步。这时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 "你说我是谁?"或 "你相信我吗?"最重要的问题是:"你爱我吗?"真正的信仰必须源于对主的爱,并表现在对他人的有益服务中。


实际应用


当你继续从爱出发遵行主的旨意时,学习真理的热情和将真理付诸行动的愿望就会不断增长。无论你的年龄多大,你都会继续变得更强壮、更平和、心灵更快乐。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保持信仰的新鲜和活力。用新的见解和爱的行动来滋养它。喂养你内心的羔羊。照料你内心的绵羊。然后,随着自我中心的消退和主的愿望充满你的心,享受由此产生的平安和幸福。注意你的喜乐是如何不断增加的。当你进入更多美好和真理的天国时,就会发现什么是灵性的活力、喜乐和年轻的心。希伯来经文中写道:"你要指示我生命之路。在你面前有丰盛的喜乐。在你右边有快乐,直到永永远远"(希伯来文诗篇16:11). 25


直到耶稣来


22.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留下等我来,与你有什么相干呢?你跟从我吧。

23.耶稣对他说:"我若愿意他留下等我来,这与你有什么相干呢?

耶稣刚刚对彼得说:"跟从我吧。这就足够了。但这个简单的请求对彼得来说还不够。他还想知道约翰的情况,他甚至都没有说出约翰的名字。"主啊,"彼得说,"这是什么?"彼得愤愤不平的语气表明了信仰与仁爱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最终会给教会和所有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将信仰与仁爱分离的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26

正如我们在福音书中看到的那样,彼得代表着信心,约翰代表着仁慈,尤其是仁慈的行为。像约翰一样跟随耶稣,就是全心全意地关注和爱祂。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相信祂的引领,还要依靠祂,相信祂是一切爱、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但还有更多。正如耶稣在告别演说中所说:"你们若爱我,就当遵守我的诫命"(《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4:15). 几节之后,祂又用不同的词重复了这一劝诫。"祂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约翰福音14:23).

这就是跟随耶稣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既要祂,又要按祂所说的去。然而,彼得代表着我们生活中信仰的一面,他同时代表着真正信仰的兴衰。当信仰与仁爱,尤其是仁爱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时,信仰就会上升。但是,当信仰被视为首要的,凌驾于善良和仁爱之上时,它就会开始衰退。当信仰与生活的善分离时,也就是当信仰不再按照真理的教导生活时,信仰就会进一步衰退。最后,当信仰蔑视善行,认为善行只是徒劳地试图为自己赢得上天堂的机会时,信仰就会经历最后也是最严重的衰落。

耶稣对彼得的反应并不感到惊讶。他预见到,有一天人们会相信信仰是得救的唯一必要条件。到那时,人们会对任何行善的努力不屑一顾,认为所有行善的努力都必然带有自我美化的罪。这就是为什么彼得对代表善行的约翰不屑一顾地说:"这是什么?作为回应,耶稣对彼得说:"我若要他留下等我来,这与你何干?(约翰福音21:22). 耶稣接着说:"跟我来"。 27

耶稣已经让彼得跟随他(见 约翰福音21:19). 人们可能会认为,耶稣又在吩咐彼得跟随他。但这一次,这句话是对约翰说的。这代表着这样一种思想:代表信仰的彼得和代表慈善行动的约翰都应该跟随耶稣。这样,信仰和有用的服务,或者说真理和善,就会合二为一。对我们人性的两个方面都发出了同样的呼唤:"跟随我":"跟随我"。 28


主的再来


在这一情节中,耶稣的结束语是:"我若要他留下等我来,这与你们有什么相干呢?跟从我吧。在最直白的层面上,耶稣说的是跟随祂的重要性,不管别人在做什么。祂要求我们敞开心胸,接受祂的引领,这样祂才能通过我们做工。

在这些结束语中,耶稣还谈到了祂应许的再来。正如耶稣在告别演说中对门徒所说的:"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要到你们那里去"(《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4:18).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回到他们身边,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要接受圣灵。约翰福音20:22). 八天后,祂再次来到他们中间,现在又第三次回到他们中间。耶稣每一次来到他们中间,都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加深对耶稣的理解,加深对耶稣的爱。

这一切都代表了耶稣是如何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的。在第一次降临时,耶稣以肉身降临。正如经上所写,"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马太福音》,第一章,第 3 节)。约翰福音1:14). 这代表了我们对上帝的最初理解,因为祂在世时曾在我们中间行走和交谈。然而,主的第二次降临是属灵的。每当我们从祂的话语中听到祂的声音,或通过祂的圣灵感受到祂的神圣指引,或在某种形式的有益服务中将祂的爱和智慧结合在一起时,祂就来了。简而言之,我们的主曾在肉身降临过一次,现在他将永远在灵里降临。 29


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


24.这就是为这些事作见证,又写下这些事的门徒;我们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25.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件一件都写出来,我想就是世界本身也装不下所要写的书了。阿门。

在《路加福音》的结尾,我们注意到耶稣吩咐门徒留在耶路撒冷城或 "逗留"。在该福音书的上下文中,我们将其理解为门徒们应该留在神圣经文的真理中,反思和默想上帝的话语,直到他们获得洞察力、灵感和 "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加福音》,第 21 章)。路加福音24:49). 30

现在,当我们读到约翰福音的结尾时,耶稣再次提到了 "逗留 "或 "停留"。耶稣对彼得说:"我若要他(约翰)留下,等我来,这与你们有什么相干呢?然而,这一次耶稣的意思是,门徒们应该继续爱别人、为别人服务。他们应该继续遵守耶稣的话语,继续行善,继续教导他人。门徒约翰将 "留下",直到耶稣来临。

通过保持这种状态并继续行善,门徒们生死都会与主保持亲近,遵行主的旨意,同时教导他人也这样做。因此,他们将成为第一批建立真正基督教会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义逐渐变得比生命更重要,教会开始衰落和没落。 31

使徒行传》和《书信集》首先描述了这种新信仰如何兴起然后衰落的细节,然后通过《启示录》--"用七印封印 "的书--的精神意义展开。启示录5:1). 在《启示录》的开篇,耶稣对以弗所教会说:"你们离开了你们的初恋"(《启示录》第 3 章)。启示录2:4). 耶稣所说的 "初爱 "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最高关注,而不仅仅是教义的真理。 32

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下次再讲。这个故事,即四福音书的故事,现在即将结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太福音以 "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儿子耶稣基督的世代记"(《马太福音》第 21 章)开篇。马太福音1:1). 当时我们指出,"书 "代表一个人最内在的品质。因此,《马太福音》讲述的就是耶稣逐渐揭示其最内在的品质--神性的故事。正如耶稣在这本福音书中所说:"你们说我是谁?马太福音16:15). 33

这一主题贯穿了整部福音书,在马可福音的第一节中,我们读到耶稣不再被描述为大卫的儿子或亚伯拉罕的儿子,而是被描述为上帝的儿子。虽然每部福音书都包含类似的主题,但每部福音书都有一个主要信息。在《马可福音》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悔改。这表现在经常驱鬼。正是通过对罪的认识和悔改,我们才准备好接受耶稣带来的真理。正如耶稣在这本福音书的第一句话中所说:"时候满足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这福音。马可福1:15).

然后,当我们翻到《路加福音》时,重点是对认识的改革。正是通过耶稣所教导的真理,我们才能抛开错误的观念,学习真正的观念。因此,在路加福音中,发展新的认识成为一个重要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本福音书的结尾,门徒们被告知要留在耶路撒冷,这代表着一个教导之地,直到他们得到从高处来的能力。只有在《路加福音》中才写到 "他开启了他们的悟性,使他们可以明白经文"(《路加福音》第 21 章)。路加福音24:45). 34

最后,当我们从《路加福音》的结尾继续读到《约翰福音》的开头时,对认识的改革导致了对新旨意的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对主的爱加深,当我们经历主的旨意通过我们做工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当这一切在我们身上发生时,我们就会过渡到遵守诫命,不是因为顺从,而是因为爱。正如耶稣在这本福音书中对他的门徒所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5:17).

此外,耶稣神性的主题始于《马太福音》,一直延续到《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在《约翰福音》中达到了顶峰。在这最后一部福音书中,耶稣是伟大的 "我是 "变得越来越清晰。These “I AM” statements include, “I am the bread of life” (约翰福音6:35), “我是世界的光约翰福音8:12), “我是门"(约翰福音10:7), “我是好牧人约翰福音10:11,14), “我是复活,是生命"(《圣经》第 21 章)。约翰福音11:25), “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翰福音14:6), “我是真葡萄树约翰福音15:1), 也许最有说服力的是:"亚伯拉罕未曾有,我已经有了"(《圣经-亚伯拉罕传》)。约翰福音8:58). 这就是为什么在《约翰福音》中,也只有在这本福音书中,多马称耶稣为 "我的主,我的神"("My Lord and my God")。约翰福音20:28).

当我们读到约翰福音的最后一句话,是四福音书的最后一句话时,我们注意到了另一个美妙的细节,一个点睛之笔。正如福音书的第一个词是 "书"biblos[βίβλος],福音书的最后一个词是 "书"biblia[βιβλία] 。正如约翰所说,"耶稣还做了许多其他的事,如果一件一件地写出来,我想即使是世界本身也无法容纳所能写成的"(《约翰福音》)。约翰福音21:25). 在希腊原文中,最后一个短语 "可以写成的书 "是ta graphomena biblia[τὰ γραφόμενα βιβλία] 。

从《马太福音》中第一个 "书 "字到《约翰福音》中最后一个 "书 "字的转变,表明主的品质是无限的。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无法描述或包含他无限的爱与怜悯、智慧与力量、忍耐与坚持。他的神圣品质胜过海中所有的沙子和天上所有的星星。 35

因此,福音书向我们介绍了耶稣--天地的唯一神。以 "书 "开头,以 "书 "结尾,这绝非巧合。它再次表明,四卷福音书确实是一件天衣无缝的衣服,从上而下编织成一体。它们是一个天衣无缝的故事,讲述了上帝如何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果我们愿意接受祂的话,逐渐显明祂自己就是主耶稣基督--一切爱、一切智慧和一切有用服务能力的源泉。

一旦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并将耶稣的教诲铭记于心,我们就会被激励跟随祂。我们意识到,编织天衣无缝的福音书的那一位,也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不到祂以神奇的方式在我们中间移动,通过祂的天意秘密运作,编织和连接我们的生活事件。谁又能知道祂以何种方式在我们内心运行,将所有经历转化为我们永恒幸福的机遇? 36

因此,难怪约翰在结束他的福音书时会感动地说:"耶稣还做了许多其他的事,如果一件一件地写出来,我想即使世界本身也无法容纳所写的书。阿门"。 37

脚注:

1真正的基督教信仰774: “主永远与每个人同在,无论是恶人还是好人,因为没有祂的同在,任何人都无法生存。但祂的降临仅限于那些接受祂的人,而这些人就是那些相信祂并遵守祂的诫命的人。正是主的永久同在赋予了一个人理性的能力和灵性的能力"。另请参见 新教会的邀请23: “正是由于主的永恒存在,人们才拥有思考、理解和意愿的能力。这些能力完全归功于主的生命流入"。

2婚姻之爱316: “祂还告诉门徒们要把网撒在船的右边,这样就能捕到很多鱼。祂的意思是,他们应该传授慈善的好处,这样就能聚拢人气"。另请参见 圣爱与圣智127: “天使和人都有右边和左边。右边的一切都与爱有关,而智慧就来自于爱。另请参见 启示录释义 513:16: “主在他们捕鱼时显现了自己,因为 "捕鱼 "意味着传授真理和善的知识,从而进行改革。他吩咐他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这意味着一切都应从爱和仁慈的善出发,'右边'意味着一切都应从善出发,因为只要知识是从善中来的,那么它们就能存活和繁衍"。

3Arcana Coelestia 10227:2: “将万物归于主,会让人的内心向天堂敞开,因为这样就会承认,没有任何真理和善是来自于自身的。承认了这一点,对自我的爱就会随之消失,而对自我的爱也会随之消失,消失的还有虚假和邪恶的黑暗。同样,人也会进入纯真,进入对主的爱和信仰"。另请参见 天堂与地狱271: “对主的爱......打开心灵的内部......是一切智慧的容器"。

4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命篇9: “人们可能从上帝那里做同样的事情,也可能从自我那里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他们从上帝那里做这些事,他们就是好的;但如果他们从自我那里做这些事,他们就不是好的。另请参见 启示录释义 513:16: “据说'他们整夜劳苦,一无所获',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是从自己或自己的(本体)中来的,而一切都是从主而来的"。

5属天的奥秘7863: “束腰的要求意味着要做好适当的准备,以接受从主那里流入的善和真理,并按照流入的东西行事。每一个束腰和穿衣的人都意味着已经做好了接受和行动的准备,因为这时每一样东西都在其适当的位置上"。另见 110:3:"只要人们按照秩序法则(即上帝的诫命)生活,使自己与上帝结合,上帝就会使自己与人结合,使人从自然变为属灵"。

6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15: “对邻居的仁爱,就是在每项工作和每种职能中,做善良、公正和正确的事"。

7属天的奥秘5071: “一个人的生命之火是由他的所爱所激发的。天堂之火由对真善美的热爱所点燃,地狱之火由对假恶丑的热爱所点燃。或者说,天堂之火是由对上帝的爱和对邻居的爱所燃起的,地狱之火是由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所燃起的"。

8真正的基督教信仰746: “当人们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他们就被赋予了智慧和爱,这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爱传递给他人。因此,《智者之言》中写道:"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不是智者,为他人而活的人也不是智者。这就是社会的起源,否则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另请参见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406: “人们应该为自己的心灵提供食物,即提供与智力和判断力有关的东西;但目的应该是使他们能够以此为自己的同胞、社会、国家、教会服务,从而为主服务"。

9启示录释义 820:6: “很明显,彼得代表的是来自对主爱的善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他现在被称为约拿的儿子西门,因为 "约拿的儿子西门 "表示来自仁爱的信心;"西门 "表示听从和顺从,"约拿 "指鸽子,表示仁爱。主问:"你们爱我吗?"之后又说:"喂养我的羔羊 "和 "我的羊",这意味着那些因爱主而信奉真理教义的人要教导那些将要加入主的教会的人。这并不是说只有彼得要教导,而是指彼得所代表的所有那些人,如前所述,他们是那些爱主的人,也是那些从主而来真理的人"。另见 属天的奥秘10787: “爱主就是爱从祂而来的诫命,也就是说,从这种爱出发,按照诫命生活"。

10启示录解说 950:3: “诫命'在我面前不可有别的神'包括不要爱自己和世界胜过一切;因为一个人所爱的胜过一切的东西就是他的神"。

11属天的奥秘561: “但什么是遗存呢?它们不仅是人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从主的话语中学到并因此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物品和真理,而且也是由此产生的所有状态,例如从孩提时代起的天真状态;对父母、兄弟、老师、朋友的爱的状态;对邻居的慈善状态,以及对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怜悯;总之,是所有善和真理的状态。这些状态连同记忆中的善与真,被称为记忆....。所有这些状态都被上帝保存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遗失"。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1050:2: “然而,这些境界不是人学来的,而是作为主的恩赐接受的,是主保存在他们里面的。与信仰的真理一起,它们也是所谓的 "遗体",只属于主....。当人们重生时,这些状态就是重生的开端,他们是被引导进入这些状态的;因为主是通过遗体做工的"。

12天堂与地狱281: “纯真就是愿意被主....。只有通过纯真,真理才能与善良结合,善良才能与真理结合。这就是为什么天使如果没有纯真,就不是天堂的天使"。另请参见 启示录释义 996:2: “天真就是爱主如父,遵行他的诫命,希望由他而不是由自己来引导,从而像婴儿一样"。

13属天的奥秘7840: “在每一种善中,都必须有纯真,它才能成为善;没有纯真,善就如同没有了灵魂。这是因为主通过纯真流入,并通过纯真使那些正在重生的人的善变得生动"。

14Arcana Coelestia 1298:3: “在《圣经》中,石头代表着神圣的真理....。写着律法诫命(或称十诫)的石桌就是指这些神圣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用石头做成的......因为诫命本身就是信仰的真理"。

15启示录释义 798:6: “人只有通过戒恶、避恶,最终远离恶,才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因为恶违背了圣言中的神圣诫命,因而也就违背了主。当人们[首先]避开并远离邪恶时,他们所想、所愿、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因为它们来自于主"。另请参见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330: “人们避恶,就会向善。例如......人们只要不想要杀人,不想要仇恨和报复,就会希望邻居好。只要人们没有通奸的愿望,他们就会希望与配偶贞洁地生活在一起。人们不希望偷窃,就意味着他们追求真诚。人不愿作假见证,就愿意想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由此可见,'十诫'中包含了对上帝的爱和对邻居的爱"。另见 仁爱13: “慈善的第一件事是仰望上帝,避恶如仇;慈善的第二件事是行善积德。

16Arcana Coelestia 6073:2 “因为天上的天使受主所赐的善的支配,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从事有益的服务。这正是他们生活的乐趣所在,只要他们从事有益的服务,他们就会享受到祝福和幸福"。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10131: “'羔羊'意味着纯真之善,而纯真之善是唯一能接受主的东西,因为没有纯真之善,就不可能有对主的爱,也不可能有对邻舍的仁爱,更不可能有蕴含生命的信仰"。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9391: “在《圣言》中,'羔羊'代表纯真之善,'绵羊'代表内在或精神之人的仁爱之善"。

17天堂与地狱217: “对邻居的仁爱延伸到一个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和每一件事。它还包括从对善和真理的爱出发去爱善和行善,也包括从对每项职能和每项工作的正义之爱出发去做正义之事。这就是爱邻人"。

18属天的奥秘315: “天使们爱所有的人,他们的愿望无非是为他们提供善意的服务,教导他们,把他们送上天堂。这就是他们最高的喜悦"。

19Arcana Coelestia 3994:5: “在这里和其他地方,"彼得 "指的是信仰;而信仰如果不是出于对邻居的仁慈,就不是信仰。同样,慈善和爱也不是慈善和爱,除非它们来自纯真。因此,主首先问彼得是否爱他,即信仰中是否有爱,然后说:"喂养我的羊羔,"即那些纯真的人。然后,在同样的问题之后,他说:'喂养我的羊',也就是那些在慈善中的人"。另请参见 属天的奥秘2839: “没有信心的慈善不是真正的慈善,没有慈善的信心也不是信心。有了仁爱,就必须有信心;有了信心,就必须有仁爱;但最根本的本身是仁爱;因为没有其他的土壤可以植入信心的种子"。另见 真正的基督教宗教 367:2-3: “正如意志和理解不能分离一样,仁爱和信仰也不能分离。如果两者分离,理解力就会消退,意志也....。这是因为仁爱存在于意志之中,而信仰存在于理解之中"。

20真正的基督教信仰727: “原始基督教会的节庆是慈善的节庆,在这些节庆中,他们彼此坚固,以真诚的心敬拜主"。

21属天的奥秘9586: “从爱的喜悦中作恶看似自由,其实是奴役,因为它来自地狱。从爱的喜悦中行善看似自由,也是自由,因为它来自主。因此,被地狱引导是奴役,而被主引导则是自由。正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教导的:"凡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第 13 章)。约翰福音8:34).”

22属天的奥秘10087: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束缚自己,走你想走的路;但当你年老的时候,你将伸出双手,另一个人将束缚你,带你走你不想走的路",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会的信仰在其早期阶段拥有纯真的善,就像一个年幼的孩子。但当教会走向衰落,也就是教会的最后阶段时,信仰就不再拥有这种善,也不再拥有仁慈之善,这时邪恶和虚假就会引导它。这就是'当你老的时候,你将伸出你的双手,另一个人将束缚你,把你带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将从自由变成束缚"。

23Arcana Coelestia 10134:9: “教会的第一种状态是幼儿期,因此也是天真无邪的状态,因而也是爱主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 "晨曦"。第二种状态是光明的状态。第三种状态是蒙昧中的光明状态,也就是教会的 "傍晚"。第四种状态是没有爱的状态,因此也没有光,这是它的'黑夜'"。另请参见 详解启示录9[4]: “每一个教会都是从慈善开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会衰退到信仰,最后只剩下信仰。这是因为,在教会的最后时期,信仰变得具有拒绝慈善之善的品质,说只有信仰才是教会和拯救,而不是生命之善,也就是慈善。

24Arcana Coelestia 10087:4: “约翰跟从主,表示在仁爱品上的人跟从主,受主的爱戴,也不退缩;而在信仰上分离的人,不仅不跟从主,还为此愤愤不平,就像当时的彼得一样"。

25启示录释义 1000:4: “那些拥有真正夫妻之爱的人,在死后成为天使时,会回到他们幼年和青年时期,男性无论如何老去,都会变成年轻的男人,妻子无论如何老去,都会变成年轻的女人....。在天堂,人们变得年轻,因为他们进入了善与真的婚姻;在善中,人们努力不断地爱真理,在真理中,人们努力不断地爱善;这样,妻子在形式上是善,丈夫在形式上是真理。在这种努力中,人们褪去了所有的严厉、悲伤和老态龙钟,换上了青春的活力、喜悦和新鲜。从这种努力中,他们获得了充实的生活,而这种充实的生活也成为了快乐"。另请参见 天堂与地狱414: “一句话,在天堂变老就是变年轻"。

26Arcana Coelestia 6073:3: “彼得忿怒地说:'主啊,这是什么事?'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留下等我来,这与你有什么相干呢?跟从我吧。'耶稣说:'他若愿意留下等我来,又有什么呢? 跟从我吧!'由此也预言,信心必轻视行为,而这些[行为的人]却是亲近主的。

27Arcana Coelestia 10087:3: “至于约翰跟随主,这表明了一个真理:行善的人跟随主,得到主的爱,不离开主;而那些信仰与善行分离的人,不仅不能跟随主,还会被这个真理[即除非信仰与善行相结合,否则就没有救赎的真理]激怒"。另见 Arcana Coelestia 7778:2: “没有慈善的信仰不是信仰,而只是对信仰之事的记忆--知识。因为信仰的真理以仁爱为最终目的"。

28启示录释义 785:5: “主的十二个门徒也代表了教会中所有关于信仰和仁慈的事情;特别是彼得、雅各和约翰,他们按顺序代表了信仰、仁慈和善工--彼得代表了信仰,雅各代表了仁慈,约翰代表了善工。这就是为什么当彼得看到约翰跟随主时,主对彼得说:'彼得,这与你何干?'因为彼得对约翰说'这是什么?主的回答表明,行善的人应该跟随主....。主在十字架上说......'妇人,看哪,你的儿子';他又对那门徒[约翰]说:'看哪,你的母亲';从那时起,那门徒就把她带在身边。这表明,善行在哪里,教会就在哪里"。

29Arcana Coelestia 3900:9: “主的来临并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即祂要在世界上再次显现;而是祂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传讲福音,只要想到圣洁的事物,这就存在。另见 Arcana Coelestia 6895:2: “主的降临并不是指他与天使一起在云彩中显现,而是指他通过爱和信心在人们心中被接纳,以及他从话语中向人们显现"。另请参见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774: “主的降临是与将热与光结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将爱与真理结合在一起的人"。

30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的教义6: “之所以说'圣城,新耶路撒冷'......是因为在圣言的精神意义上,城市和城镇意味着教义,而圣城就是神圣真理的教义"。

31详解启示录104: “每个教会都从慈善开始,然后相继从慈善转向信仰或功利行为"。

32揭秘启示录73: “以弗所教会指的是教会中那些主要注重教义真理而不注重生活品质的人"。

33揭秘启示录867: “书被打开了,另一本书,也就是生命之书,也被打开了,这意味着他们所有人的内心都被打开了,通过来自天堂的光和热,他们的品质被看到了,被感知到了,包括爱或意志的情感,然后是信仰或理解的思想,以及邪恶和善良...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书',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铭刻着一个人从意志或爱出发,进而从理解或信仰出发,在世界上所想、所愿、所说和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这些事情都铭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准确无误,无一遗漏。"

34Arcana Coelestia 3863:3: “对理解的信仰,或者说对真理的理解,先于对意志的信仰,或者说对真理的意愿,这一点想必每个人都有目共睹;因为当一个人对任何事物(比如天赐之物)一无所知时,这个人必须首先知道它的存在,并理解它是什么,然后才能将它作为自己的意愿"。

35真正的基督教信仰37: “爱和智慧是两个基本要素,上帝的所有无限品质都应归因于此"。

36详解启示录10[2]: “承认主是教会所有教义的生命或灵魂"。另请参见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280:5: “精神思想是超自然的、不可表达的、不可描述的,也是世俗之人无法理解的。因此,由于精神理念和思想是超越的......它们所表达的理念和思想超越了思想,品质超越了品质,情感超越了情感"。

37Arcana Coelestia 5202:4: “善良的人每时每刻都在重生,从最初的婴儿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直到永恒,不仅是他们的内部,还有他们的外部,而这一切都要经过惊人的过程。另请参见 Arcana Coelestia 6574:3: “在普世的精神世界中,由主产生的目的统治着一切,这就是,任何事物,哪怕是最微小的事物,都不会产生,除非它能带来好处。因此,主的国度被称为目的和用途的国度"。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属天的奥秘#5202

学习本章节

  
/10837  
  

5202. “看哪, 在它们之后又有七只母牛从河里上来” 表属于也在边界的属世层的虚假. 这从 “母牛” 和 “河” 的含义清楚可知. “母牛” 是指属世层的真理, 如刚才所述 (5198节); 因此, “母牛” 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 因为在圣言中, 绝大多数事物都有一个能从正面意义得知的反面意义; 所以正如 “母牛” 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属世类的真理, 它们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属世类的虚假, 因而表示属世层里面的虚假. “河” 是指一个边界, 如前所述 (5196, 5197节). 这些虚假在边界, 这一点也可从经上说它们 “从河里上来” 明显看出来; 因为 “上来” 论及从外层事物到内层事物的发展 (3084, 4539, 4969节).

有必要阐明这个问题是何情形, 因为这是下文所论述的主题. 前一章论述的主题是外层属世层, 以及属于理解力的那类感官印象和属于意愿的那类感官印象. 前者被接受, 后者被抛弃. “酒政” 代表属于理解力的那类印象, “膳长” 代表属于意愿的那类印象. 属于理解力的那类印象因被接受, 故也顺从内层属世层. 这些是前一章所论述的问题, 这是属世层重生的第一步.

然而, 本章论述的主题是属灵层的属天层流入被保留下来的属世层里面的印象; 也就是说, 属于那里的理解力部分, 现由 “长相俊美, 肌肉肥壮的母牛” 来表示的印象. 不过, 由于单单就属于理解力的观念而言, 属世层无法经历任何重生, 所以也必须有属于意愿的渴望; 因为属世层的每一个部分要成为某种事物, 必须包括某种属于理解力的元素, 同时包括某种属于意愿的元素. 但由于之前的意愿元素已经被抛弃, 所以一个新的意愿必须进入以取代它. 这新的元素或新意愿从属灵层的属天层得来, 属灵层的属天层及其进入属世层的流注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 就内义而言, 所描述的是属世层处在该状态下是何情形; 在这个状态下, 那里的真理通过虚假被驱逐, 以致属世层被暴露给属灵层的属天层. 这些就是 “好母牛被不好的母牛吃尽, 饱满的穗子被虚空的穗子吞了, 之后约瑟为埃及全地作提供” 来表示. 不过, 蒙主的神性怜悯, 我们会在下文详述这些问题.

此外, 它们具有很难进入人类理解力之光的性质; 因为它们是重生的奥秘, 这些奥秘本身不计其数, 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处于良善的人从他在世上的童年最早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此后直到永远, 都在经历重生; 不仅内层在经历, 而且外层也在经历; 这种重生涉及令人惊叹的过程. 正是这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天使的智慧; 这智慧如众所周知的, 是无法形容的, 包含诸如耳所未闻, 眼所未见, 也从未进入人思维的那类事物. 圣言的内义就论述这类事物, 因而适合天使的智慧; 当这内义从这智慧流入字义时, 它就变得适合人类智慧, 由此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那些出于良善的动机而渴望认识从圣言所得来的真理之人.

  
/10837  
  
   学习本章节
page loading graphic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