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15: Study Chapter 7

     

探索马可福音第七章的意义

参见书目信息

第七章

翻译:觉醒


从里面出来的才污秽人


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2.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就指责他们。

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传统,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例如洗杯、罐、铜器等物。

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遵行古人的传统,用俗手吃饭呢?

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8. 你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传统。

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传统。

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2. 你们就不让他再奉养父母。

13. 这就是你们承接传统,废了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才能污秽人。

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知道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吗?

19. 因为不是进到他的心,而是进到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的,都能污秽人。


在上一节中,我们看到革尼撒勒人对耶稣有一种简单而完全的信心。他们代表了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所提到的一种美好的人类品质。这是一种乐于接受的品质,包括渴望学习,顺从教导,愿意摒弃消极的思维模式和破坏性的习惯。这就是“好土”的意思,它接受神圣撒种者所撒的种子。好土是柔软的,不是坚硬的;是顺从的,不是抗拒的;是接受的,不是拒绝的。它欣然接受撒在它上面的种子,并结出丰盛的果实。

这种简单的、乐于接受的信仰,是许多神奇医治的良好土壤。现在,它与宗教领袖的心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经上所记:“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就指责他们。”(马可福音7:1)这让我们想到了之前的一些情景,即耶稣刚刚行了医治的大神迹,就立即遭到宗教领袖的抵制。例如,当耶稣赦免瘫子时,宗教领袖指责祂亵渎神,因为只有神才能赦罪(马可福音2:6)。当祂治好枯干一只手的人时,他们就密谋要除灭祂,因为祂在安息日治病(马可福音3:6)。同样,在本章中,宗教领袖对耶稣所行的神迹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关注的是“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因此“指责他们”(马可福音7:2)。

这就是宗教领袖选择关注的问题——不洗手。当人心变得刚硬了,他只会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东西。宗教领袖决意除灭耶稣,所以只关注那些可能败坏祂名声的事情。

那时,按照从亚伯拉罕时代就有的洁净的律法,以色列人可以宰杀动物,但不可以焚烧。相反,他们被要求将宰杀的动物带到圣殿,由祭司把动物的血洒在祭坛上,然后放在火上焚烧,作为献给耶和华的燔祭(利未记17:1-4)。然后大家一起吃献祭的动物。但在吃之前,祭司被严格要求“洗手洗脚,免得死亡”(出埃及记30:21)。经文继续说,这要作“一个永远的条例”。由此,人在吃饭前必须洗手的观念就传开了。遵守这种洁净的仪式被认为是绝对必要的。用没有洗的手吃饭会玷污食物并导致死亡。

耶稣来,要加深我们对这个古老仪式的理解。在祂看来,区分非必要的和必要的、物质的和灵性的、暂时的和永恒的,是很重要的。首先,耶稣带他们回到希伯来圣经,在一段经文中,主说:“这些人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马可福音7:2以赛亚书29:13)“用嘴唇”尊敬主是非必要的,而且可能是虚伪的。但“用心灵”尊敬主是必要的、真诚的。宗教领袖“用嘴唇服事神”,他们的内心却是败坏的。遵守洁净的律法,却没有一颗乐于接受的心,就是用嘴唇尊敬主。

然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心硬上,我们就会错过更深的教训。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里面有什么会专注于门徒用没有洗的手吃饭,而忽略了喂饱众人的神迹?这可以比作在某些时候,我们抱怨当前的环境,却忘了主在我们生活中所行的(并将继续行的)神迹。我们整天专注于琐碎的事情,为无关紧要的事情烦恼,而忽略了我们身边的许多祝福。因此,文士和法利赛人代表了我们忽视神迹而专注于世俗的倾向。正如耶稣所说,我们专注于“人的传统,而不是神的诫命”(马可福音7:9)。

作为宗教领袖将自己的传统置于神的诫命之上的一个例子,耶稣提到了“当孝敬父母”的诫命,并补充说“凡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马可福音7:10)。有趣的是,当十诫提到这条诫命时,并没有将“凡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包括在内。耶稣将这句话从出埃及记21:17提取出来,并把它与原来的诫命结合起来。耶稣将这句话包括在内,是因为宗教领袖一直在寻找祂的把柄,即使祂是在行父的旨意。耶稣也知道,他们一直在告诉人们,如果他们向圣殿做了供献,就可以免除赡养父母的责任,也就是说,可以免除孝敬父母的责任。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你们就不让他再奉养父母。这就是你们承接传统,废了神的道。”(马可福音7:11-131

就在这时,耶稣把目光转向众人,说:“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才能污秽人。”(马可福音7:15)换句话说,耶稣是在说,饭前洗手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卫生习惯,但不是最重要的。在圣经中,“吃”代表接受从主流入的良善和真理。我们对良善和真理的接受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身体状况。不洗手并不妨碍我们接受属灵的真理。无论我们的外表如何,我们的内心可以渴慕属灵的滋养。正如耶稣所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可福音7:162

然而,门徒不明白耶稣的意思。他们一生都被教导不洗手吃饭的危害。耶稣似乎正在否定圣经的明确教导。因此,当他们离开众人,进了屋子,就请耶稣给他们解释这个比喻(马可福音7:17)。耶稣解释道:“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知道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吗?因为不是进到他的心,而是进到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马可福音7:18-19

耶稣在这里教导我们,不要以外在的方式看待污秽。没有人会因为不洗手吃饭而在灵性上被玷污。食物进去,又出来,要么进入循环系统,要么落入茅厕。然而,当我们心里有虚伪和邪恶时,再多的洗手仪式也不能洗净不洁的灵魂。耶稣这样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的,都能污秽人。”(马可福音7:20-23

进入我们头脑的东西不会定我们的罪。但如果我们欢迎不洁的思想,拥抱它,享受它,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它会从思想进入意愿。这就是“从里面出来的”,能够污秽人。 3

当我们反思耶稣的话时——“这些人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马可福音7:6以赛亚书29:13),这是值得思考的。换句话说,使我们得救或给我们定罪的不是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的意图,也就是我们心里所存的。因此,希伯来圣经中写道:“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诗篇19:144


按纯洁的意图行事


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灵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26. 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28. 妇人回答说,主啊,是的,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无论耶稣走到哪里,无论祂说什么或做什么,祂的言语和举动都包含了永恒的真理。祂把饼和鱼分给众人,代表祂将祂的爱和智慧白白地赐给所有愿意接受的人。针对不洗手吃饭,祂的讲述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真理,即进入我们头脑的思想不能伤害我们,除非我们拥抱它们,爱它们,使它们成为我们意愿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它们“存在心里”。

一颗邪恶的心会发出错误的思想和自私的行为,即使有些行为看起来很好。一颗良善的心会发出真实的思想和无私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整个生命和基本性格是由内在的东西组成的,也就是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意图。在下一个情节中,耶稣继续这个主题,重点是我们如何能够确定我们心中真正所存的东西,以及我们有多大的决心来按照它生活。

耶稣遇到了一个叙利腓尼基妇人。当本节开始时,耶稣正离开加利利海边的革尼撒勒,往北边推罗和西顿的边界去,约有50英里的路程。祂到了,就进入一所房子。显然,祂想要远离人群,稍作休息。但祂得不着休息,因为祂的名声传遍了周围的土地,包括推罗和西顿。那地方有一个妇人,她的女儿被污灵附着。她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祂脚前,恳求帮助。如经上所记:“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马可福音7:26

耶稣回答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马可福音7:27)耶稣是在给这个叙利腓尼基妇人一个机会来表明她的真实意图。这妇人不希望被拒绝。她对女儿的爱是如此强烈,所以对这话并不介怀。她所关心的是她的女儿得到医治。这是她的心所在,没有什么能动摇她爱的意愿。因此,她立即回答说:“主啊,是的,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马可福音7:28

通过她睿智的话语,这妇人表明了她坚定的愿望,希望她年幼的女儿得着医治,这是一种不退缩的愿望。从她发自爱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虔诚。这是我们每个人里面的一部分,它能够经受任何风暴,接受任何挑战,并超越自我,以达到一个崇高的目的。这是一种上天赐予的决心,它恳求主的帮助,即使它还没有到来。这是一种坚持,来自于纯粹而坚定的意愿,在实现之前不会停息。 5

从耶稣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是神圣之爱的碎渣儿。尽管它们可能只是碎渣儿,但它们包含着神的无限祝福。正如我们在饼和鱼的神迹中所看到的,耶稣只用一点点就能行大事。五个饼和两条鱼足以喂饱五千人。叙利腓尼基妇人所寻求的碎渣儿也是如此。耶稣看到了她心里的意念,便如此回应她热切的渴望:“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马可福音7:29)妇人就回家去,到了,“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马可福音7:30)。

因为这位母亲的意图是纯洁的,而且她按照这些意图行事,所以耶稣答应了她的祈求。 6


言语的意义


在本福音中,当外邦妇人对耶稣说:“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耶稣的回答是:“因这句话,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然而,在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回答不同。在那里,当妇人同样说:“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耶稣的回答是:“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在这两卷福音中,妇人的女儿“从那时候”(马太福音15:28马可福音7:29)就得了医治。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的不同回答使我们对每卷福音书的重点和我们灵性发展的过程有了一个重要的洞见。马太福音强调对耶稣基督神性的信心,所以在该福音中,鬼从妇人女儿身上被赶出去,是因为她拥有极大的信心。然而,在马可福音中,鬼被赶出去,是因为她说出了自己的信心。这表明在我们信心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从发展信心到宣告信心的稳定进程。因此,在本节中,叙利腓尼基妇人不仅示范了她对耶稣的坚定信心,而且示范了她将信心宣告出来的意愿。她坚持不懈,带着直言不讳的信心,这种信心似乎在说:“我相信你。我不会放弃。哪怕是一粒碎渣儿也可以。只要能帮助我的孩子。”因此,耶稣祝福了她的努力,回应了她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和坚持不懈的祈求。 7


聆听和传扬好消息


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意思是开了吧。

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在医治了叙利腓尼基妇人的女儿之后,耶稣立刻离开外邦人的地方,回到加利利海周围地区。祂一到那里,人们就把“一个耳聋舌结的人”带到祂面前(马可福音7:32),恳求祂按手在他身上。耶稣领他离开众人,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头。然后,祂望天叹息,对那人说“以法大”,意思是“开了吧”(马可福音7:34)。这人立刻就听见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马可福音7:35)。

在本节中,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人身上的两项医治:一是医治他的听觉能力,一是医治他的说话能力。有些时候,我们无法真正“听见”神的话语,甚至无法理解它如何应用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的头脑是封闭的。当耶稣把祂的手指放在我们的耳朵上,说:“开了吧!”祂是在敦促我们向祂敞开心扉。当我们学会在圣经中“聆听”主时,我们开始听到话语之外的东西,并理解它们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如此,耶稣常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当我们开始真正听见主的声音时,另一个神迹就发生了。耶稣用祂的灵触摸我们的舌头,我们发现我们得着了合宜的话语,可以毫无阻碍地说出来。如希伯来圣经所记:“耶和华的灵借着我说话,他的话在我舌头上。”(撒母耳记下32:2)


情节之间的关联


本章的三个情节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首先,为了恰当地传扬好消息,我们需要有一颗清洁的心,即一颗不被私欲玷污的心。这在耶稣谈到污秽来源的开篇就提到了。这与洗手无关。相反,污秽来自里面,来自不洁的欲望,它产生不洁的思想,导致不洁和虚伪的行为。第二个情节显示了叙利腓尼基妇人的信心宣告和坚持不懈是如何让她女儿得着医治的。她内心纯洁的愿望——渴望某种情感(由她的“女儿”代表)得到治愈的愿望,在口头语言中表达了出来。最后,在本段情节中,一个人的耳朵打开了,舌结也解了,于是他听见了神的话语,把它记在心里,然后把好消息宣扬出来。当我们的耳朵张开时,舌头就会说话。

这种顺序并不是福音书所独有的。例如,在诗篇51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相似的系列。这首诗以大卫对主的祈求开始,他说:“求你彻底洗净我的罪孽,洁除我的罪。”(诗篇51:2)他指的是他渴望洁净“从里面出来的污秽”。在同一首诗中,大卫继续说:“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求你使我里面重新有坚定的灵。”(诗篇51:10)大卫寻求“坚定的灵”,使我们想起了那位不退缩的叙利腓尼基妇人的决心。然后,当大卫的祷告达到高潮时,他喊道:“主啊!求你开我的嘴,使我的口宣扬赞美你的话。”(诗篇51:15

首先是认识罪。然后是要有坚定的灵。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决心,要远离邪恶,视之为冒犯神的罪。最后,当我们经历生命改变的奇迹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宣扬救恩的好消息。

在本节的结尾,耶稣嘱咐众人不要宣扬他们所目睹的一切。但惊讶的人群没有听从耶稣的吩咐。相反,“他越发嘱咐,他们就越发传扬开了”(马可福音7:36)。他们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马可福音7:37

马太福音没有提到耶稣嘱咐人们不要宣扬的细节,而且它只是简短地提到了医治聋哑人的神迹,作为一系列医治神迹之一(马太福音15:30)。但在马可福音中,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在马太福音中,谁有资格传扬好消息是一个次要的主题。然而,在马可福音中,它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主题,叫我们知道,只有那些从内心悔改的人才有资格与他人分享福音。这些人以格拉森人为代表,从他身上被赶出了一大群鬼。

每卷福音书都包含大主题和小主题,就像一个四部交响曲,有大乐章和小乐章。然而,当交响乐结束,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我们知道我们正在欣赏一部杰作,它按完美的顺序排列,每个部分都对整体做出贡献。

脚注:

1属天的奥秘215:“每当人们根据自我[自私的欲望]作推理,他们就会陷入完全的错误,从而陷入黑暗的深渊。在此深渊中,一点点反对能够压倒千千万万的真理,正如瞳孔上的一粒尘埃能够障蔽整个宇宙。”

2真实的基督教671:“属灵的洗是从邪恶和虚假中净化出来。”另见详解启示录475[6]:“属灵的污秽是从心里发出的恶。这些恶存在于人的内心,与附着在身体上的污秽无关。”

3详解启示录580[2-3]:“人不能从邪恶和由此产生的虚假中得到净化,除非他里面的污秽出现在思想中,在那里被看见、认识、辨别和丢弃。这说明,在属灵的意义上,‘入口的’是表示从记忆和世界进入思想的东西。同样,在属灵的意义上,‘出口的’是表示从意愿或爱出来的思想。这是因为‘心’是表示一个人的意愿和爱,思想从它出来,进入口中,又从口中出来。由于爱和意愿构成了整个人,所以从爱和意愿进入口中又从口中出来的东西才污秽人。”

4属天的奥秘2228[3]:“地狱的生命源自所有从对自我的爱流出的意图、思想和行为,因此是源自对邻舍的仇恨。天堂的生命源自所有从对邻舍的爱流出的意图、思想和行为......肉体的生命死后,灵魂就像它的爱一样。”

5圣治151:“外在的自我是通过内在的自我来改造的。这发生在外在的自我克制自己,不去做内在的自我认为是邪恶的事情的时候,更发生在当外在的自我弃绝邪恶并与之争战的时候。因此,[可以说]内在的自我是‘意愿’,外在的自我是‘行为’。然而,除非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否则就缺乏真正的意愿,最终意愿就会消失。”

6揭秘启示录154:“‘得胜者’一词表示那些本乎良善而坚持真理的人。”另见属天的奥秘2343[2]:“当人坚忍并得胜时,主与他同在,在良善中坚固他,把他带到自己的国,与他同住,洁净和完善他,同时将良善和喜乐赐予他,作为他自己的。”

7属天的奥秘1422[2]:“‘要向耶和华歌唱,称颂他的名,天天传扬他的救恩。’(诗篇96:2)‘称颂主的名’,就是宣告祂救恩的好消息,传扬祂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发自内心地承认和认识主。凡如此行,必蒙耶和华赐福。”